188博金宝网站下载

为中国工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188博金宝网站下载集团成立将近100年,为中国客户提供多种检测仪器以及化工原材料。

热转移印刷 “侵占”医药产品软包装市场

发布于:2015-12-17
相关标签:

 随着市场及消费者需求的提升,医药产品包装上需要印刷越来越多的可变信息,而这种需求迫使相关的印刷包装企业开始考虑热转移印刷技术。时下,热转移印刷正在以迅猛的攻势逐渐“排挤”柔性版印刷。因为对于柔性版印刷来说,要印刷不同信息,需要每印刷一次就更换一次印版,而热转移印刷拥有可设计式的编程,印刷方式不受印版约束,可直接从数据库调出可变信息,于是为了降低成本,一些药品包装印制企业开始采用热转移印刷。

  热转印与软包装

  热转移印刷是一种间接转移的特种印刷技术,它先在特殊的转移印刷纸或转移印刷薄膜上印上图案,然后再将图案转移印刷到承印物上,多用于陶瓷贴花印刷、纺织品印刷、商品标签印刷等。热转移印刷主要有热压转移印刷、升华热转移印刷、脱墨热转移印刷、植绒热转移印刷等多个方式。将热转移印刷应用于软包装印刷在我国还算是一项新的尝试,由国外传入不过10多年的时间。实则,热转移印刷在国外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很多跨国公司都在生产热转移印刷膜、打印机以及配套的高品质的印刷字模。

  当国外企业将软包装引入到我国的时候,国内市场即产生了对热转移印刷这项技术的需求。现在,应用热转移印刷技术的软包装,对于我们也并不陌生,我们经常见到的很多速溶咖啡包装的批号、保质期等,多是用热转移印刷完成的。其原理如老式机械打字机,通过加热后的字粒将字膜带上的颜料转移到产品上。

  在软包装热转移印刷中,印刷膜的制作质量直接影响热转移印刷的效果。根据经验,印刷图案的转移是否彻底,除了温度和接触时间外,分离层与印刷油墨的配伍性是关键,分离层既要与PET膜有一定的附着牢度,又要保证油墨层在印刷时不渗透过去。如果分离层与油墨配伍性不好,会影响油墨的印刷效果,甚至出现印刷图案不上色、浅版区过渡网点缺失等问题。在传统的塑料薄膜印刷中,薄膜本身的透明性和光泽效果决定了印刷图案的光泽感,而在热转移印刷中,由于最终PET膜与印刷图案分离,所以图案本身的光泽感主要取决于油墨本身及分离层(底胶)的光泽效果和透明性。如此看来,在选择油墨和涂层时,需要考虑分离层的透明度和光泽效果,以及其耐磨性能。

  热转印与医药产品软包装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医药行业的要求逐渐与国际接轨,国家药监局近年来已经对玻璃瓶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做出了很多的限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热转移印刷技术在医药产品软包装上的应用也得以提升。

  以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输液用滴注类药品的包装,大多为玻璃瓶,外部标签则以不干胶形式为主。但由于玻璃瓶在使用中具有容易破碎、比较笨重、反复利用会带来污染等弊端,因此,现已用软包装替代了玻璃瓶。此外,由于滴注类药品一般都不属于OTC药物,其包装首先注重的是实效,而非美观,所以包装袋上的印刷均采用热转移印刷技术。其技术要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1.无毒无害,即对其材质成分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医药产品软包装用的热转移印刷膜的材料,一般基材为PE,转移部分为颜料和树脂颗粒。

  2.转移效果。主要包括三方面,即打印效果、附着效果和灭菌后转移到外袋的情况。具体而言,打印要清晰,以便阅读内容,因为医药产品软包装上需要打印的内容多为药物说明书,所以对清晰度的要求颇高;打印后不能出现墨体脱落和再次转移到别的物体上的现象,因为在灭菌过程中内外包装接触紧密,且要经过长时间的高温消毒,所以要求颜料必须耐受高温。

  目前在国内,整个热转移印刷行业已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并逐步趋向成熟的阶段,现基本上发展为具有完善的配套系统的行业,包括热转移印刷设备、打印膜和印刷模板的制造。在打印膜制造方面,我国与国外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问题集中在涂布不均匀、附着效果不良等。然而,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卫生保健水平快速提高的现状和趋势来看,市场对医药产品软包装需求的快速增长势必会大力推动热转移印刷技术在医药行业的应用,从而推动国内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尤其是热转移印刷膜的研究和生产。现在国内有多家企业生产非PVC和PVC软包装袋用的热转移印刷膜,性能也在不断提高。

  医药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包装的印刷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随着高新技术在印刷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各种新颖先进的包装也不断涌现。在新的包装印刷方式中,热转移印刷技术已在医药产品软包装中得到推广应用。它不仅具有印刷信息变化灵活、适用于不同承印物及各种异形表面的优势,而且采用该方法印刷的标签还具有一定的防伪效果。随着热转移印刷技术的不断完善,打印膜、油墨等材料的逐步提升,可以肯定,热转移印刷在未来的医药产品软包装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来自 印刷工业杂志社